且让我们想象着自己穿着潜水服在海底漫游,随着深度的逐渐增加,光亮开始慢慢减弱,渐渐地,我们目光中大片大片的蓝色开始消减,被扑面而来的黑色取代,假如科技水平允许,现在的我们已经身处阳光也无法触及的深海了。这时我们的大脑往往会被惊恐占据,四处张望,偶尔会看到有几处亮点一闪而过,那是深海的是发光生物们。如果这时我们打开随身的灯,就会看到,眼前的海水中竟然漂着雪花一样的物质,那浪漫的场景就如下雪一样。这便是被我们称作“海雪”的物质。

“海雪”各式各样,大多如鹅毛大雪,一块块凝结在一起,有的则更像是一团团粘稠的白色液滴,似乎一触即化。这些物质有的是浮游生物的尸骸被鱼类吞食后排出的粪便,粪便再被分解,就变得面目全非;有的是陆地上随流而来的矿物颗粒球;有的则是一些裸眼可见的甲壳动物,例如桡脚类动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海雪”不断聚拢其他微小物质,慢慢增大形成黏液物质。这种物质漂荡在海水中,承担着将海水表层生产的营养物搬运到深海的重要任务。同时它也影响着海洋微量元素的分布。浮游生物的残骸在中、深层海被氧化分解,产生氮、磷、碳等元素。不仅是海水中的营养素受“海雪”的影响,其他多种微量重金属也受海雪的影响而变化。

“海雪”中除了有机物,大部分是硅藻等的硅酸盐外壳或者圆石藻和有孔虫的外壳,这两种成分的比例随海域和深度的不同而不同。而那些同生物无关的物质主要是来自陆地的土壤粒子和海水中的沉淀物。那些同生物生长密切相关的颗粒的沉降量随表层海面中生物生产力的高低不同而差异明显。“海雪”的化学成分也随海域和季节的不同而变化。有机物的比例一般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有的在中途就发生分解。尽管如此,到达海底的“海雪”中仍然含有许多新鲜的有机物,是深海生物高营养的食物。

试想,在漆黑一片的深海中,海洋生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这里也没有水藻、珊瑚群,所需要的营养只能等待鲸落或者海雪的降临,然后从中摄取一些生存所需,实在可怜。但是可怜中也带着一些浪漫,海底飘雪,白色物质顺着海水缓缓落在深海的土地上,送来了营养和生机,这不正是海洋的有趣和魅力之处吗?
